【农业强国光明谈】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本期《农业强国光明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毛世平,一起了解农业强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魏后凯在节目中解读“农业强国”四个字的具体内涵。他表示,农业强国的提出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体系。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是 “四强一高”:即农业耕地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发展水平高。
魏后凯认为,在此时提出建设农业强国,是因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只有从现在起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并经过若干个五年规划的持续努力,才有可能使中国立足于世界农业强国之林,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毛世平认为,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跨越,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上公认的农业强国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较大;此外,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区域性差异明显,耕地条件、生产环境等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因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访谈中,魏后凯和毛世平还探讨了农业强国提出的意义、农业强国与农业现代化的联系等话题。点击视频观看详情。
往期回看:
【农业强国光明谈】国产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突围”记
科学顾问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毛世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 研究员
联合出品
科普中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总 监 制
宋乐永 廖丹凤
总 策 划
战 钊 邬震坤 宋雅娟
导 演 组
宋雅娟 武玥彤 谢 芸
主 持 人
林佳欣
视觉设计
翟 烽
“大江万古流”,从七孔石刀看到唐代铜镜******
长江下游文明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澎湃新闻获悉,南京博物院正在举办的跨年大展“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联合了安徽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长江下游9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了250组(件)展品,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其中包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七孔石刀、唐代打马球图铜镜等。
“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展览现场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下游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悠悠长江水,为两岸带来了灌溉之利、鱼米之裕、交通之便、文化之韵。在长江下游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辛勤耕耘,数千年的璀璨文明绵延不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盛地与文化高地。
长江中下游
大江东流,长江蜿蜒6300多千米,照拂着18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江下游起始于江西九江,经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吴淞口汇入东海,长约835公里,流域面积共约1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河段,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区。这里阳光雨水充沛,气候温润潮湿,物产资源丰富。
展览现场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